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红莲1 > 第一章迎薰茶馆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book.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微醺的清风停息了,夕阳在慢慢地西沉,白日在悄无声息地退去,暮色正在降临,夜色是那样的明净、清凉、沁人心扉。

    古镇是个小小的八卦城,有东西南北关门楼,南关街的傍晚,一到晚上就开始热闹了起来。临街的弹簧大门就像两片贪吃的嘴片子,吧嗒地一开一闭,做出称心如意的咂嘴声,忙了一天的人们开始走上街市上的饭馆、酒店、茶楼歇息。县城小镇就是这样,不是只有夏天才有那么点夜生活的味道。

    一轮明月当空,把皎洁的银光洒满鳞次栉比的楼顶,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夜色完全黑下来时,街灯刚好亮起,人们就朝那灯光里走。男人热衷于穿着式样新颖而又凉爽的衬衫,女人则愿意穿着越来越短的裙子。对面闪烁不定的街灯映照着迎薰茶馆。隔窗望去,里面的人影攒动,客至茶烟起,袅袅的檀香,优美的茶艺,习习的茶香,伴随着二胡说唱声、拉琴声不绝于耳,顿时把人们从白日的喧嚣带入傍晚的惬意之中。w~

    傍晚时分,县文联小姜说:“今晚,我想引荐你们见一位老前辈,他八十多岁了,一肚子故事,我们找个满味特色茶馆会面,然后去民族英雄唐聚五将军广场走走,第二天在去老秃顶子密营遗址”

    “当然,在我们县城莲藻镇,小地名叫八卦南关街的地方是说书讲古的老地儿,那疙瘩离老前辈的家也不远,挺方便。”

    我们随小姜来南关的满族味十足的迎薰茶馆,见路上的人熙熙漾漾,有说有笑地奔这条老街来,就议论说:“小镇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喝茶听二人转?”小姜说:“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这东北人不是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况且,这东北二人转就是河北逃荒来的人,带来的莲花落子演变而来的,小镇人喜欢乐呵,那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子镶边。”

    南关浓浓满族味的迎薰茶馆,虽然不大,但设计装修的山石水景充满民俗的精彩,怨不得,来这么多人,厅里十几个桌椅都已坐满了。

    一位白发染霜的老人在轮椅中坐着,被可可姑娘推着缓缓地进来,我见许多人都客气恭敬地站起来打招呼,向老人。我不解地问小姜:“他是什么人?”

    小姜急忙起身迎了上去。把轮椅推过来介绍道:

    “这是关工委的刘主任,革命烈士的后代,当年他父亲就是这一带抗联队伍中大名鼎鼎的四少虎,桓仁这疙瘩不但是高句丽发祥圣地,满王朝肇兴地、太极八卦标本地,还是国歌原创素材地啊!”

    “是吗?”我立刻感到了它的特殊价值,也萌生了把它写下来的念头。这一满族乡之行收获可真不小。

    “今儿个我让你开开眼,有个秘密发现。”小姜张开手说。

    “她就是外地回来的党校学友,写小说的”。

    小姜弯腰贴着刘老的耳旁介绍道。

    老人八十多岁,白发苍苍,手里拿着半导体,带着茶水瓶,显然不但耳朵不太好使,眼睛也花了,虽然声音不大,但底气还足:“幸亏你来的及时,在过些日子,我就要把这当文物上缴了!要不是小姜打电话,轻易我不会拿出来,这些就是我父亲留下来的。”刘老吃力地说。

    刘父的别名四少,母亲红莲,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因为牺牲,当时孩子还太小,又隐姓埋名。这些,还是长大了的刘晓在解放后?转多处寻找,经过几年的辛苦奔波,收集到了父亲所留下仅有的几件珍贵遗物。

    我不经意触摸了一下包着塑料袋的笔记本,且只是极其轻微的触摸,刘老尽然大惊失色,伤心惨目地喊着:“手套!手套!”

    我吓了一跳,但望着刘老那痛楚的眼水,我释然了。

    是的,就在您老年或病甚至脑硬化顽疾使思维断续以致木讷呆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方来的探视者,也无论您是否能辨认,只要一说及父亲的遗物,您就心灵感应,就老泪纵横,就失声恸哭,在场的人们至今谈及此事,仍禁不住湿了眼窝,就像我写到这里怎么也抑制不住满眶的泪水……

    先驱者啊,你是带着唯一的牵挂和眷恋,难撇难舍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今,当我在充满着您的拳拳温润和滋滋心血的笔记跟前驻足凝视的时候,噙着泪水,怀着敬仰的心绪说,当年,为了守住这些东西,多少人为了能使它们免遭厄运,顶着何等巨大的压力,冒着被敌人发现就连杀头的风险啊!哪怕是轻微的触及,也觉得有失妥帖,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作为后来人的我,落笔,更不能不慎之又慎。

    我带上可可姑娘递过来的手套,轻轻翻看着一个日记本,日记的封面是紫红的。因为传过许多人的手,被汗渍染过,显得有些发乌了。日记里夹着几张已经泛黄了的照片。

    我把日记拿在手里,不知来回翻了几遍,我翻着翻着,好像要从字里行间,看出点什么,但却什么也没翻到,只有二十几首歌词,其中有几页还有记载着一些物资的数字,其中有一组是这样记载着:1935年1月19日,收到沼康村子英子募集棉衣47件,鞋69双,向马连长发放。

    1936年8月桓仁第七区寿康村子反日会长盖福兴征集义务金40银元,被服费180元……

    1937年3月26日桓仁第七区肇康村子反日会长刘贵仁为游击连征集100银元,布匹一车,高粱二斗……

    我又翻了几页,到应该是1939年3月的时候中断了,以下一片空白,一打听,刘怀仁和红莲是那年3月份牺牲的,于是怀着崇敬而又郁悒的心绪,我们听刘老断断续续娓娓道来,讲了一个发生在常家大院令人唏嘘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个老掉牙的发生在抗日战争的故事,可是,在这个边远老镇小街上,他们的影响至深,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经过世代相传的民间记忆一百年也不会消失,人们终归忘不了这对青年。于是,一个沉睡了多年、被遗忘的角落的故事又被重新挖掘、回忆、追溯……

    老一辈人提起这一带当年叫四少和红莲被害的事就惋惜地倒抽一口冷气。也奇了,自打1939年那里发生的事起,来年六月夏,这个莲花泡里艳粉的莲花都变成殷红色的了,从这座莲花泡子经过的人们,怀有各种不同心事的人,每个人都沉浸在肃穆里,但是,为什么呢?有许多说法,有人猜是莲姑娘的鲜血染红了粉色的荷花,也有人说,莲姑娘走了,尽管说法不一,但大家都觉得这莲花泡子池塘里的池水青幽深邃,闪着黛蓝色的光,池水被风吹起,一波一波荡漾着涟漪,蓝幽幽地泛着豆绿,显出浓浓的郁悒,无论在阳光或月色照耀下,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陈述着一则悲悯的故事,它表露的总是回忆回忆回忆……

    是啊!来到这个莲花泡的人都会想起太多岁月往事!

    孩子们也总是爱听关于他们长辈的故事。他们总是极力驰骋他们的想象,以便对某个传说般的老舅爷或老祖母多少得点印象,而那些人他们是从来不曾见过的。正是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个缘故,前不久的一个夜晚,那几个小孩子便都蹦蹦跳跳跑到了我的身边,要听他们曾祖母的故事。这位曾祖母的住地传说为辽东边陲小城的一家大户人家,而那里便曾是至少据当地传闻如此,他们最近从《莲花姑娘之歌》歌谣里听说到的那个悲悯故事的发生地点莲花泡。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