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好莱坞的秘密花园 > 第 327 部分阅读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book.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我这一辈子都在等待,只是不知道在等谁’的成熟女性还只是个不到25岁的年轻姑娘!

    当然,斯皮尔伯格那出色的讲述故事的手法为她的表演增色不少——这应该是他自1989年以来最为乐观的电影——但并不是全部,安吉拉流露出的那种饱经沧桑的感觉是如此的自然,即使是汉克斯一时也无法比拟,她完全可以拿到一座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

    ——《好莱坞报道》哈瑞德·福斯特

    虽然不能说是叹为观止,但安吉拉出色的演技的确让许多人吃惊,毕竟能以二十出头的年纪演出四十岁女性风韵的女演员真的不多。《+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m.xiangcunXiaoshuo.org》加上斯皮尔伯格恰到好处的述讲,以至于当初不少认为他破坏了安吉拉形象的人都开始倒戈相向。

    “穿着空姐制服的安吉拉实在太性感了,我爱死这种散发着成熟风情的安吉拉!她和汉克斯真是太般配了,尤其是两人一起观看着汉克斯为她做的那个喷泉的时候!”这是某个影迷的博客,和他下面那篇抗议斯皮尔伯格糟蹋安吉拉形象的博文相映成趣。

    虽然还是有不少人坚持安吉拉不应该接这种角色但已经无力回天,毕竟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出色的。甚至维克多从后面抱住艾米丽娅看着,他特意为她做的喷泉的那个温情脉脉的镜头,还在某网站上本年度十佳爱情电影镜头的评选中一直牢牢占据着首位,直到有人发出疑问“《幸福终点站》是爱情电影吗”之后才被撤了下来。

    很多当初不看好安吉拉的人也改变口风,大方一点的爽快的承认自己错了,小气一点的则强调“至少她看起来的确性感美艳”。

    当然,某些人抓住这个机会大肆的批评:“相信这是安吉拉为数不多的银幕角色中最为糟糕的一个,她的美丽她的演技完全没有展现出来,我们只看到一个生硬的娇柔做作的形象,无论是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次非常失败的尝试。”

    可惜这种言论最多也就打个小浪花就没了,安吉拉累积下来的人气和影响力不是一两篇批评就可以抵消的,更何况还是这种一看就知道是故意针对的批评。

    总之,在刚刚上映的这段时间里安吉拉抢去了汉克斯不少风头,人们对她为什么会演出这样的角色以及是怎样演绎的抱着极大的兴趣。只是安吉拉对此一直不做评价,既没有更新的自己博客也不公开露面,即使被记者抓住也只是敷衍了事,她甚至连首映式都没参加。

    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的在电话上抱怨:“你不参加首映是因为要忙碌自己的电影,这个我理解;你不参加宣传工作因为制作了这样一部电影而需要休息,这个我也理解;可在记者面前什么都不谈就有些不太好了吧。”

    “即使不谈也没有影响到电影的宣传,不是吗?”安吉拉懒懒的在电话上如此回答道,“你放出来的东西足够让记者们追逐不休,保持沉默的我反而会让这些东西足够发酵。”

    老头儿顿时干笑了两声不说话了,所谓放出来的那些东西无非就是关于拍摄之中的各种花絮,比如付了安吉拉的片酬为2000万,剧本曾被她修改过是她自己要求改成成熟女性的等等。这些消息足够记者们发挥了,虽然都知道安吉拉只要想,随时可以进入2000万俱乐部,可这毕竟是第一次真实确定下来。至于修改剧本就更吸引眼球了,谁能想到这个角色竟然是天使小姐主动要求调整的呢?

    这样的消息对电影的宣传有多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安吉拉一直闭口不谈,这就给了记者们更大的发挥空间——还好他们没扯到绯闻上面去,即使汉克斯当着记者面夸奖安吉拉是个出色的演员,并期待再次合作,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

    这固然是因为汉克斯长期以来的好好先生名声,也因为私下听说安吉拉越来越讨厌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在这上面美国记者要比他们的英国同行要了解得多也知趣得多。

    这一切都是安吉拉乐意看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抢在感恩…圣诞档期头一轮上映的《幸福终点站》在帮她造势的同时又在缓解矛盾转移视线。

    利用这个机会,安吉拉将一切都安排好了,于是《拉贝日记》在12月10日正式上映。

    **********

    开头是黑白画面,那是根据五、六十年前的记录片翻录后剪辑出来的,就像《钢琴家》的开头那样。在这短短的几十秒钟里,镜头充分的展示出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的生活,糟糕的、美好的,不偏不倚一个也没拉下。

    跟着,画面渐渐变亮,镜头也有了颜色,很自然的就和正篇衔接了起来。

    最开始这几分钟电影显得宁静和祥和,只是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都在无声述说着局势的紧张。拉贝上班的时候有不少中国人和他打着招呼,他也微笑着一一回应,那种亲密的关系顿时由此显露了出来。

    跟着,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古老的城市开始变得混乱,一个个不好的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留在南京城中的其他国家的人们在接各自大使馆的劝告后,一部分离开了而一部分则留了下来,他们在听闻了上海发生的事情后打算仿照着也在这里建立一个国际安全区以便在战争发生后收容那些难民。

    “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认为有必要为这些人做些什么。”其中一个人这么说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拉贝因为身份的原因而被推举成为安全区主席,威尔逊医生虽然不认可并且在和魏特林交谈中毫不掩饰这一点却并没有公开质疑什么。拉贝很矜持的接受了这个职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将会是多么沉重的责任。

    接下来日本人逼近南京,中**队溃败被俘,朝香宫鸠彦命令杀俘并加速挺进南京,一连串的画面不断交错,恰到好处的剪辑让剧情充满张力,让观看的人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南京的劫难开始了,镜头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全部展现了出来,如果不是因为某些原因那些杀戮那些强奸那些毫无人性的画面可能会更加**裸。四散奔逃的人们纷纷躲进决全区得到了暂时的庇护,可随着人数的增加,日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个地方,安全区开始和日本人的第一次交锋。

    “我们必须把他们交出去,他们是士兵不是平民,他们拿着武器,这会让日本人有借口接管安全区!”威尔逊医生大声的反对着说道。

    “可以让他们放下武器换上平民的服装。”拉贝劝说着威尔逊,“只要他们老实呆在我们指定的地方就不会有事。”

    “你疯了吗,拉贝!”威尔逊严厉的说道,“那些枪要怎么处理?丢在外面的话,日本人连脑子都不用就会知道他们上哪去了!你这是拿我们的心血在开玩笑!”

    “听我说,罗伯特,听我说……”拉贝为难的看了看自己的秘书。

    “实在困难的话……就算了吧,拉贝先生……”韩湘琳这时苦笑着说道。

    “我理解你的心情,韩,但是这种行为非常不理智,我们必须保证大多数人的安全。”威尔逊这么说道,顿了顿后才又接着说道:“我建议劝说那些士兵放下武器向日本人投降,我想日本人不会对战俘太过分的。”

    想法是好的,现实也是残酷的,那些听他们劝说放下武器向日本人投降的士兵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屠杀,即使那些押送他们的日本军官保证这些战俘将得到妥善安置。

    在得知消息后,威尔逊医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个小时,然后通红着眼睛到手术台上继续救治起伤员来。

    总之,电影里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想要在这场灾难中救助更多人的人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私心,可他们始终尽己所能救助住那些人们。

    “他们需要我,我不会离开。”拉贝在被盖世太保审问时如此回答道,他甚至将调自己回国的手令揉成一团丢到角落里去。

    “让他们进来吧,我会尽量想办法弄到物资的,这不正是你让我担任粮食委员的原因吗。”韩湘琳咬着牙关对拉贝说道,最终安全区打开大门接纳了涌过来的数百人。

    虽然中间也不乏温情镜头让观众舒上一口气,比如在那种整天惶惶不安的情况下,难民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春节,并邀请拉贝等人参加。拉贝也苦中作乐的安慰着他们,一遍又一遍的说着“一切会好起来的”。可那只有短短的几分钟,镜头切换之后再次将观众带入了持续不断的血腥六周当中。

    终于,迫于西门子公司的压力同时南京的情况有所好转后,在确保安全区的工作依然顺利运转后拉贝不得不准备返回德国。他走得一点也不像个英雄,跨出小楼的房门后听说他要走的数十名妇女拉着他恳请他留下来继续保护她们。

    “没事的,你们现在没事,将来也不会有事的。”寸步难行的拉贝只能反反复复的这样说道,直到过来送行的魏特林等人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后她们才散了去。

    和这几位在这段可怕的日子里共事过的伙伴们打了个招呼,拉贝略有些蹒跚的往外走去。几步之后他又回过头来充满感情的看了四周一眼,他能看见房屋的里面那些无数多人挽留的目光,可惜他终究要离开了。

    拉贝深深的吸了口气,转身大步走向了汽车,在汽车发动之后镜头逐渐升高,将天地都囊括进来后就此定格。几秒钟之后画面黑了下来,几段文字依次显露出来,交代了拉贝、魏特林、威尔逊、韩湘琳以及朝香宫鸠彦的结局,跟着在哀婉的小提琴和二胡的音乐声中,字幕开始缓缓上卷。

    灯亮了,放映厅里一片沉默,好几分钟后啪啪的掌声才响了起来,跟着所有人都鼓起掌来,同时看向坐在第三排左起第八位的女性。

    “恭喜你,这是部出色的电影。”一位影评人走到她面前和她握了握手。

    “一点也不输给你以前的作品。”另一位制作人也走了过来向她祝贺。

    “谢谢。”安吉拉只是这样平静的说道,虽然她的心跳比之前要快上许多。

    整部电影她已经在制作的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了,可在今天的小小的首映式上播发的时候依然她感到了一丝悸动。这应该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而且正在向着她的目标一点点的前进着。

    当然,虽然进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在完全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前还有不少甚至比之前更多的阻力和考验,比如现在正在面对的这些。

    “安吉拉小姐,为什么你会到中国去拍摄这部电影?”一个记者当先问道。

    安吉拉挑了执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是哪家的笨蛋记者?不过,能出席这种场合的记者真的有那么笨?还是想要挑衅或者激怒?

    “因为当地政府也给了很大帮助,他们的资金也帮我们分担了部分风险,更重要的是人工相对便宜。”安吉拉用调侃的口吻说道,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一阵轻笑。

    顿了顿她才双手交叉的看向对方:“而且,这场灾难就发生在中国,我想不出不去实地进行拍摄的理由。”

    “那么你对历史的约翰·拉贝有什么评价?要知道他毕竟加入过纳粹党。”另一位记者接着问道,“纳粹党”这个词发音很重。

    “关于拉贝先生‘纳粹党’的问题,我想当初的国际法庭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安吉拉摊开手,然后同样加重的语气:“我只知道拉贝先生在那场可怕灾难中救助了不少人,无论他怀着什么样的目的,他的的确确和他的同事以及朋友救了许多人。我想各位应该还记得那句话,一直放在我的博客上的那句话: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听说你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计划着拍摄这部电影了,是这样吗?”又一个记者问道。

    “这么说也没错,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就看过《拉贝日记》这本书,后来在制作《钢琴家》的时候再看了一次。那时我就常常在想,同样的时间里为什么在中国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却很少有人提及?而当我抽时间查过资料后才知道,有多少相关资料被束之高阁不为人所知,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家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在那场战争中以人道主义救助别人的人们不应该被遗忘。”安吉拉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你怎么看待日本人?我记得你曾以日本风俗为题材写过恐怖电影的剧本。”一个看起来有亚裔血统的记者问道。

    “我对东方文化向来都有好感,因为那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但也正是如此我对东方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我的看法并一定准确。从自身的角度和观点来讲,承认自己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安吉拉避过了敏感的地方神色自若的回答道。

    记者们的问题随后变得轻松起来,即使有那么几个亚裔,也没有再提及什么问题,毕竟安吉拉是美国人又高举人道主义大旗,即使想扯点什么也不好下口。所以他们转向了其他几位演员。

    安吉拉在心里微微松了口气,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过了一半的关。抛开一切从人性、人权以及人道主义下手的确对上了美国人的胃口,而且她努力的在几根钢丝上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平衡,既没有偏向谁也没有夸大谁,尽可能象《钢琴家》那样用客观的目光去描述,比如那些日本士兵虽然粗野但中下级军官基本都符合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形象——刻板、骄傲、有纪律遵从武士道精神。不过正因为如此,当他们肆无忌惮的屡杀起来,像部冰冷的机器之后产生的效果更为震撼。

    尤其是刻意没有提到南京到底被杀了多少人——难道屠杀了10万就不是屠杀了?并且百人斩比赛也只用镜头隐喻,却在最后用文字交代拉贝他们之后的事情时做了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拉贝贫困交加死于1950年;魏特林在1940年回国,然后事隔一年自杀;威尔逊医生和韩湘琳都还好,虽然也被那些痛苦所困扰,但勉强还算善终;但是朝香宫鸠彦却因为某些举措逃过了审判,优哉游哉的度过了下半生,最后还担任高尔夫球协会会长!这几个人的经历对比起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安吉拉在心里这样说道。看着被记者围攻的海因茨、斯特里普以及斯蒂夫他们,她忽然觉得姜文这家伙没过来是正确的,恐怕他自己也怕一不小心会说出点什么不妥当的话吧?

    布满荆棘的成长路 271 发酵

    由《拉贝日记》改编制作的类似传记电影的《约翰·拉贝》终于在全美上映了,无论安吉拉有多么的期盼这一刻,美国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他们只会根据自己的感官去评论。

    虽然其中不缺乏某些为攻击而攻击的文章,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中肯的,一个影评人就在自己的专栏里这么写道:

    “安吉拉第二部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终于上映了,虽然这部电影像以前一样从制作开始就充满了争论,但和《约翰·拉贝》有关的争论要凌乱许多,比如关于约翰·拉贝其人其事又或者那场人道主义灾难有多么严重。然而,争论得最多的还是这部能否超越她之前的那部相同题材的作品《钢琴家》,要知道那部电影的口碑几乎是一边倒。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做出评论了,坦白的说,我也像很多人那样认为超越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情,这部电影同样也证明了这点,但要说《约翰·拉贝》比《钢琴家》差却不尽然。虽然在很多主题上它们是一致的,比如反映战争的残酷又或者对人性的展示等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钢琴家》反映是在那种可怕的情况下一个人为生存而挣扎,而《约翰·拉贝》则展现的是以拉贝为首的一群人从人道主义出发帮助更多的人以那场可怕的战争生存下来。这里没有英雄,只是那些普通的想要救助更多人的人。虽然电影的名字叫《约翰·拉丹》,但更多的还是一场场的群戏,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安吉拉曾经用过的手法,综合起来却给了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她依然保持着那种让人惊讶的创作力。

    无论如何,拉贝他们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应该被遗忘。”

    正如之前的安吉拉所预料的那样,人道主义抓到了美国人的目光,加上她在钢丝上走得很稳当,还有从911至今两国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从最开始就刻意的小心引导着舆论,让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得到不亚于《钢琴家》的关注。即使影评人对某些地方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还是在人权以及人道主义上面的意见还是非常一致的。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拉贝等人仿佛无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凌乱的剪辑让每个人看起来都仿佛疯了似的,苍白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只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稍微好上一些。不得不说这是部失败的作品,安吉拉彻底的选错了题材。”充满恶意的评论哪里都有,无论是那些心怀不轨的家伙还是长期以来为反对而反对的记者,都大肆的攻击着。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能在电影主题上面指责什么。

    不过,安吉拉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对于某些评论依然只能保持沉默。

    “……作为曾在国际安全区工作过的一员,同样救助过许多中国人的刘易斯·史密斯在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差点哭出来,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政府口中的‘美国人点完名后,便由日本人进行处’那类人。还好他的中文教师安慰他,说‘南京城里的十多万人都知道你们所做的事情’,这真是荒谬而滑稽……”

    这是《华盛顿邮报》上面的一片文章,其中例举了种种中国政府曾经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抹黑那些曾在国际安全区工作过的美国人,而且不少资料还引用的是爱丽丝·张的那本书。虽然两个国家相互之间没少给对方抹黑过,但在这件事情上面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安吉拉自己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过“无论抱着什么目的,他们的确救了那么多的人”。

    所以遇到这种问题她只能说很遗憾,然后将话题引开。

    当然,这样的报道是不会在中国的主流媒体上出现的,即使网民通过各种渠道已经知道,他们精力都放在了宣扬电影获得美国媒体一致称赞之类的上面。

    得承认,华谊在发行和宣传方面做得很不错,虽然大剪刀难免剪了几下,对剧情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在这种宣传下,又是作为难得的和美国那边同时上映的电影——要知道其他地区还没有发行,而且根据太平洋上的换日线,中国甚至比美国更早上映。所以原本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民众也按捺不住,在第一时间进入了电影院。

    然后呢?中国的主流媒体的看法是相当出色的电影,完全不比安吉拉之前的那部《钢琴家》差多少。总之,基本上都是叫好的声音,除了网络上。

    “这个女人把中国人拍得太没用,没有精神跟没有希望,在她眼里中国人就这德行?”

    “说什么喜欢中国文化,还唱中文歌曲,结果拍成这个样子,太让人失望了。”

    “什么跟什么啊,历史上的韩湘琳哪是这个样子,拍得也太窝囊太恶心了点吧?居然还让姜文那SB来演,什么狗屁的Miss Agnel,也就这个样子了。””

    “剪辑得要多烂有多烂,我承认那时确实有很多人帮忙救人,但是其他的中国人到哪里去了?中国人只是被救助者?而且明明电影叫《约翰·拉贝》,那两个美国人反而看起来更像是主演!所谓天才也不过如此,让人作呕!”

    诸如此类的言论在网络上络绎不绝的出现,即使每次出现都被别人驳斥得体无完肤,可始终有人乐此不疲的发表这种言论,并与驳斥者连番争论。

    虽然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安吉拉在浏览那些中文网页的时候依然忍不住磨着牙齿蹙起眉头。很正常,在网络中人和人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简介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自私的表现,反正在网络里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就行了。

    尤其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的人的观点、言论只要放到了上面,都有可能被世界上所有人看到。很多人都会想要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所以有这种出位的言行也就不奇怪了,尤其是头一次发现有人会听自己说话的中国人。

    算了,何必在乎这些言论,在网络中这种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被勾起某些回忆的安吉拉在心里如此对自己说道,只是依然忍不住在心里轻叹了口气。

    首映之后,她很快接受了ABC电视台的某个谈话节目的邀请——艾斯纳下台后新上任的CEO罗伯特很快做出了补救措施,迪斯尼和皮克斯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这让很多人都小小的惊讶了一番,要知道安吉拉以前基本上也就出席下电影首映式,最后再录制些关于制作的访谈花絮,别的什么宣传工作一概不参加。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票房不理想的缘故,虽然《约翰·拉贝》在影评人当中的口碑还算不错,但是上映院数只有《钢琴家》的一半大约500家左右,这还是艾德沟通了许久以及院线的老板们看在天使小姐的份上得到了结果,毕竟这个关系其他太平洋那边那个国家的电影能不能赚钱实在很难说。

    这应该是安吉拉的电影头一次在这么少的电影院中公映,因此票房也是头一次如此的少,首周不过300万美元。根据某些人的分析,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即使最后上映院数能达到1500到2000家,最终票房也就投资差不多。加上作为美国电影最主要的海外市场,日本又拒绝这部电影公映,《约翰·拉贝》很可能将成为安吉拉首部亏本的电影,所以才会这么破例的出来为电影宣传。

    “你怎么看日本拒绝这部电影上映?”主持人这么问道。

    “我大致能体谅他们的心情,”安吉拉微笑着说道,“虽然他们只是含糊的说什么不适合在日本上映,但我能猜出他们在顾忌什么,毕竟之前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电影也曾在日本公映过,所以在这方面不存在问题。所以我想他们会拒绝上映大概是因为电影涉及到了日本皇族,就是那位朝香宫鸠彦亲王。”

    “就因为这个?”主持人微微有些惊讶。

    “是的,因为在不少日本人心目中,皇族依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资料显示以前的日本电影在涉及到天皇的时候,只会给出个模糊的背影。”安吉拉解释的说道,“所以他们拒绝《约翰·拉贝》在日本上映,我是可以理解的。”

    “真不敢相信,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这样崇拜存在。”主持人感叹道,有些嘲讽又有些怜悯,“这么说以前的关于南京事件的电影都没有日本皇族的身影了?”

    “是这样,我想《约翰·拉贝》是第一次在这方面提出疑问的。”安吉拉摊开手。

    “是什么让你想要尝试着将这些被忽略的东西重新展现出来呢?”主持人忽然露出好奇的目光。

    “是责任,”安吉拉简短的回道,然后做了个手势:“发现错误就要改正,不能因为涉及到某些事情而把它藏起来。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有多少人知道几十年前和我们并肩作战的盟友身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人道主义灾难?又有多少人知道有一群人曾为了救助灾难中的人们而付出了什么?我们的确曾经遗忘过,但是现在已经找了出来就不应该再忽视!”

    安吉拉才不在乎票房什么的,参加访谈的目的只有一个——在某些地方小小刺上几下,不疼但是难受,让人不得不去注视。事实上,这种做法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关于是否刻意遗忘又展开了一次辨论。

    “想想那些中国人曾做了什么!”有人忿忿不平的如此说道。

    “但我们将这些束之高阁,不去碰触不去理会却是事实!”有人这样反驳。

    总之,这样的争执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参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