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女县委书记的官路史:权力漩涡 > 骑车下乡01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book.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骑车下乡01

    过完年了,春天也就要来临了。

    余河的早春是美丽的,空气湿润,田野里水墨晕染,一派水墨画写意的风格。

    杜秀青没到平安镇任职之前,她就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真能返回乡下,她倒是愿意好好享受乡间的宁静和美好,真正去体验一下乡村归田园居的惬意生活。

    到了平安镇,局面从刚开始的千头万绪,矛盾频出,到现在的趋于平静,人员到位,各项工作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可是她真正下到田间地头,和乡民们直接交流的机会却很少。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人,杜秀青太清楚他们的疾苦与心酸,太懂得他们质朴的情怀和简单的希望。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儿女有出息,这是乡民们最大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们宁愿一辈子劳作在田间地头而没有半点怨言。┘┘hHuA

    杜秀青想到田头去,好好和乡民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也让自己的工作更接地气。

    回到平安镇的第二天,杜秀青把小夏姑娘叫到了办公室。

    小夏第一次被杜书记单独叫来,心里诚惶诚恐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哪里犯错了。

    “小夏,喝水!”杜秀青倒了一杯水放在小夏的面前。

    小夏看看眼前的水,又看看杜书记,很拘谨地坐着,不知如何是好。

    “小夏,你是夏林村的吧?”杜秀青问道。

    “嗯,是的。”小夏小声应答道,不知道杜书记问这个是何意?

    “父母还在农村吗?”杜秀青看着她问道。

    “嗯,在。”小夏答道。

    “家里种地么?”

    “种!”

    “有几亩地?”

    “三四亩吧,具体我也不知道。”小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脸上竟然飞起了红云。

    杜秀青看着单纯青涩的小夏,心里生出满满的怜爱之情。当年和小夏一样年纪的自己,也是这么纯真、这么青涩,刚参加工作,在杜家庄小学,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无忧无虑。不同的是,她身边有朱大云这个痴心的男人,就那么死心塌地地爱着她,一路跟着她追随到了那个穷旮旯,无怨无悔。

    现在的小夏,单纯而且洁净,她的身边似乎没有任何男人,她好像也没有恋爱的迹象。其实,青涩的年纪,拥有一份青涩的爱情,回过头去想想,也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曾经。虽然和朱大云分开了,但是杜秀青关于爱的最美丽的回忆,还是他们之间那段单纯而又美丽的岁月。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遇到爱情,只是,这段美丽的记忆,永远都沉淀在她的心里,经常萦绕在她的梦中。

    每次看到小夏,她都是这样的感觉,青春年少的岁月,单纯而又美好。

    可是今天,她叫小夏来,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回忆那段美丽的记忆。

    她看着小夏笑了笑,说:“帮我做件事,小夏。”

    小夏一听,杜书记要自己帮忙做事,那还不是应该的,高兴地点点头,说:“杜书记您说,要小夏干什么都可以。”

    呵呵,真是个傻孩子,干什么都可以?这么单纯,千万别碰到像胡春平那样的色狼啊!她在心里感叹道。

    “小夏,你抽空去镇上的自行车铺子里,给我买辆女式的自行车,要结实一点的。”杜秀青说道。

    自行车?小夏似乎没有明白眼前这位杜书记的意思。要自行车干什么?哪有一个镇里的书记骑自行车的?小夏不解地看着杜秀青。

    “杜书记,您自己要骑车吗?”小夏睁着眼睛问道。

    “是啊,我不能骑自行车吗?”杜秀青笑着说。

    “不是,就是觉得没有书记骑自行车的。”小夏笑着说。

    “书记也是人啊,也是普通人,怎么就不能骑自行车?”杜秀青故意问道。

    “可是,您不是有专车吗?哪个有专车的领导会骑自行车啊?只有我们才骑自行车呢!”小夏鼓足勇气说。

    “我骑自行车就想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出去转转,不用老是叫司机啊,我又不会开车,这样方便。”杜秀青笑着说。

    “哦,这倒也是。”小夏若有所思地说道。

    真是个好骗的丫头。杜秀青心里想,这么单纯,但愿能遇到个好男人,千万别被男人给骗了,还帮着数钱啊!

    “小夏,你按这个钱去买,买那种结实的,太单薄太细的不要,不好骑。”杜秀青给了小夏三百块钱。

    小夏接过钱,谨慎地放进口袋里,然后抿了抿嘴唇说:“杜书记,您喜欢什么颜色的啊,我要怎么挑选啊?”

    “颜色?银白色吧,不要太红太显眼的颜色就好。”杜秀青笑着说。

    “好,那我现在就去给您挑吧,挑来您看看,要是不喜欢,我就再去换,反正这里到自行车铺子很近的。”小夏说。

    “好,谢谢你,去吧。”杜秀青看着她,满是疼爱地说。

    小夏一阵风似的就出去了。看来这个小姑娘也是个急性子,说干就要干的,好好带带她,说不定今后也是个干事的好苗子。杜秀青心里想。

    小夏走了不多久,梁晓素来到了她的房间里。

    “晓素,你来得正好。”杜秀青拉着梁晓素的手说,“我想这几天去田间地头看看,你陪我一起去吧。”

    “田间地头?”梁晓素看着她,一脸的不解。

    “我想去外面听听乡亲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平安镇进行了这样的改革,好与不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老百姓说好才是好,所以我想下去走走,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杜秀青说。

    “姐,你真有心啊!现在有几个乡镇的领导能到下面去听取意见啊!很多人是躲都来不及的,你这样做,怕是又要招来一些闲话哦。”梁晓素笑着说,杜秀青的大胆改革和一些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了平安镇议论的焦点。

    “闲话?怕闲话做什么?我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了,再说,这样做并没有损害谁的利益,我也不想惊动其他人,就我们悄悄下去,骑着自行车,多好,既可以看看田间的风景,又能听到最基层的心声,一举两得啊!”杜秀青笑着说。

    唉,只有她能想出这样的事情来!她的工作思路也总是与众不同。梁晓素在心里感叹的同时,对她不得不佩服至极

    。

    两人正说着,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小夏一脸的汗水走了进来。

    看到梁晓素的那一刻,小夏似乎愣了一下,她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对着杜秀青说:“杜书记,自行车买回来了!”

    “这么快啊,好,去楼下看看!”杜秀青笑着说。

    三个人一起往楼下走去。

    下了楼梯,就看到一辆崭新的女式自行车停放在一楼的大门口。

    银白的颜色,轻巧的造型,干净利落,前面还有个黑色的小篮子,整个款式和颜色都是杜秀青喜欢的类型,钢架看上去还比较粗,不会显得太单薄。

    “就是这辆!”小夏走到自行车旁边说道。

    “好,看起来不错。”杜秀青笑着说,“你骑了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我试了几辆车,这辆骑上去比较轻松,好骑。”小夏腼腆地笑着说。

    “好,你试骑了就行了。”杜秀青笑着说,“谢谢你,小夏。不过从今天开始,你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每天晚上帮我把自行车推进你的房间里,早上再给我推出来,好不好?”

    小夏住在一楼靠近楼梯的这个房间,正好可以停放自行车。虽说一辆车不值钱,但是晚上镇里没有门卫看守,不推进房间里,说不定还真会不翼而飞呢!

    “好,没问题的,我一定记住。”小夏笑着说,“这辆车子280元,还剩20元钱。”说着,小夏把20元钱递给杜秀青。

    杜秀青接着小夏递给自己的钱,本想说,算了,就当做路费吧!可是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妥,小姑娘这么单纯,还是不要对她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小夏,明天开始,我就要骑着车子出门,你要是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去啊!”杜秀青说道。

    “我愿意啊,我当然愿意!”小夏激动地说道。

    “好,那明天上午我们骑车出去走走。”杜秀青说道。

    几个从楼道走过的人,看到杜秀青在摆弄这一辆车子,都觉得有点奇怪。想问,但是又不敢问,只是叫了声“杜书记”就匆匆走过去了。

    杜秀青也不做解释,看着他们点点头,笑了笑。

    第二天吃过早饭,杜秀青和马明桥碰了面,交代了一些工作后,就下楼来了。

    她看着那辆自行车果真好好地停放在大门的侧边,显得那么打眼。小夏站在她自己的房间门口,似乎一直在看着自行车,又似乎一直在等着杜秀青下来。

    “小夏,你骑上你的自行车,我们一起出发吧!”杜秀青朝小夏喊道。

    “好!”小夏几乎有些欢呼雀跃了,能和书记一起骑车出门,该是多美荣耀的事情啊!整个平安镇,可是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待遇哦!

    梁晓素也下来了,她看着杜秀青,嘴角扬起了笑意。

    “走吧!”杜秀青朝梁晓素点了点头,示意往外走。

    看着杜秀青和小夏推着自行车走了出来,站在外面的几个干部都瞪着眼睛看着,不知道这个杜书记又要去干什么?还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杜书记,您要出门吗?”司机小万走了过来,问道。

    “不是,我在附近走走,骑车方便。”杜秀青说道。

    “杜书记,您要去哪儿,随时叫我就行了,不用自己骑车的啊!”小万有些为难地说。

    堂堂的一位镇党委书记,有专车不用,专门骑自行车,这个也太奇怪了吧!

    “没事,我就在附近,去远处我就通知你。”杜秀青边说边骑上了车子。

    梁晓素和小夏一辆车,跟在后面。

    杜秀青骑上去之后,感觉真是好极了!好久没有骑自行车了,轻盈如燕的感觉,还有耳边的风声,让她有种久违的快意!小夏挑选的这辆车子,感觉还真是不错!

    下了很久的梅雨,空气中很潮湿,今天虽然没有下雨,但是路面还是湿漉漉的。但愿不会下雨吧!杜秀青在心里想。

    一路往下骑,杜秀青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地,但是她想选一个原先没有去过的村庄,这样那里的村民就不会认识她,她也就可以随意和他们攀谈,这样的交流才有意义,才能听到真话。

    小夏载着梁晓素跟在后面,不知道杜秀青会在哪里停下来,只是不停地踩着,一路跟着。

    杜秀青踩得很慢,这条省道上的车并不太多,很适合骑车。公路两边的稻田有的种满了紫云英,现在正是花团锦簇的时候,紫色的小花连成一片,在湿润的空气里,甚是好看。

    有些田地已经被翻过了,一大块、一大块的,被水淹浸着,这是勤劳的农民在沤田,让长势良好的紫云英埋在土里,发酵化成肥料,给土地以最原始最本真的给养,这样的土地肥不同于化肥,化肥用多了,用久了,土地容易板结,会变得越来越贫瘠,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大。而这样沤肥出的土地肥,是可以给土地真正的滋养的,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田地才能肥沃,才能有丰收的粮食。但是,现在的农村,农民对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原因是现在的很多农民慢慢抛弃了这样原始的耕作方式,不愿意在土地里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精力。化肥买来就施在田里,简单快捷又省事,而且水稻在化肥的催生下,生长很快,同样可以实现粮食丰收。至于田地是否板结了,土地能否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生长,这样的事情,没有多少人关心。乡村只有一些老农,还在坚持这样的原生态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来嫌化肥贵,二来勤劳,始终是把土地当自己的命根子来对待。

    很快就骑过那片小山岗,+下了坡,就过了藕西村,来到了沙湾村,和藕西村相连的一个自然村。

    田间还有劳作的农民,正在牵着牛犁地。

    杜秀青停了下来,站在马路边上,就那么看着那位在地里犁田的农民。只见他光着脚,裤脚挽得很高,上身还穿了一件塑料薄膜制成的雨衣,头上戴着一顶斗笠,似乎也是怕会下雨吧!手里挥动着鞭子,一边叫着“嘿,嘿!”一边赶着牛。水牛在他的鞭策下,拉着沉重的犁不紧不慢地走着。一块地只剩下一点点没有犁完,看来这位老伯很早就到田里来劳作了。

    看着眼前的画面,杜秀青不知不觉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杜秀青很少看父亲这样犁田,记忆中,自己也就是在双抢的时候,跟着一起下地去干活,平时上学,也很少干农活。但是她能想象得到,父亲一定也是这样在田里劳作。早春的料峭,似乎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寒冷,这么冰冷的水里,就那么**着双脚在田地里劳作,经年累月,很多人都会患上风湿病,就是因为不懂得爱惜自己,连一双高筒橡胶雨靴都不舍得买,宁愿这样冻着,冷着……

    /

    看着眼前的画面,杜秀青的眼睛不知不觉又有点模糊了。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谁,她一定会说,是这些一辈子在土地里辛苦劳作,撑起了中国的农民!我们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用并不充裕的土地养活了这么多人,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些可爱的农民,如此精耕细作,在田地里绣花,种出丰产的粮食,供应着十几亿人的口粮!可是,这个国家恰恰最对不起的就是农民:他们贡献最多、所得最少、受难最重、含冤最深!他们用手推车推出的这个共和国,却一直视他们为二等公民,被一本户口簿焊在地里,一进城就成盲流、三无人员和可疑分子。他们的孩子,无法跟随在身边,过得是缺父少母的日子;他们种出的粮食养活13亿人,酿成百万吨茅台五粮液,但饥荒来临时,最先饿死的就是他们……

    杜秀青忽然想起了一位著名“三农”评论家写的《对不起农民的中国人》,这篇文章写得很长,杜秀青记得几个重要段落,一是说:表面上看起来,城里人比农民富有,很大原因也在于城里人的产品比农民的产品更具垄断性和稀缺性,而农民只能生产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实质上并非如此,造成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却是制度性的歧视,因为农民从来还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城乡二元制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变化用得最多的词莫过于“日新月异”,与“日新月异”之相反的词则是“一成不变”或“依然如故”。不说乡村一成不变,依然如故,但几十年变化不大是可以说的,“炊烟还是照常升起,没有人改变这里的起居和行走。”可以说农村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变,主要是农民的命运没有改变,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没有改变,还是几乎被排斥在社会体制之外。所以,中国的穷人大多在农村。二是说,国家在资源分配上不仅倾重于城市,使得农村长期缺乏发展要素,金融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劳动力价格剪刀差,也使农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长期的“剪刀差”把农村剪得十分贫穷,而使城市日益发展。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由于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就形成了政府剥夺农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其实这种剪刀差的盘剥,都在堆积城市的繁华,让城里富有,让乡村贫穷,所以说,城市的繁华和富有是农民的血汗堆砌的。中国农民为何这么穷,且穷人这么多,缘于5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农民的盘剥。城乡二元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年是不存在城乡二元制的,那时土地是私有化的。后来搞人民公社,变成了集体所有,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城乡二元制便随之而来。上个世纪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各种提留,每年还要做义务工,政府建办公大楼,城里修路建大桥等公共实施,农民却要自带干粮无偿地干那些繁重的体力活。不说其它,只说土地这一项,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农民种粮、种棉、种油籽、养猪等,必须完成计划任务,计划外的才是他们的。公粮是无偿的,定购粮的价格也只够成本,粮食是绝对不能流动的,谁敢卖粮就是违法,所得的钱不但要没收,而且要遭受处罚,甚至挨批挨斗。所以,即使农民想节省一些粮食换钱,也只有亏本卖给国家。可以说,计划经济年代是农民无偿地养活了城市人。

    城市政府和市民作为城市的既得利益者,至今还在强化以户籍为前提的“出身论”,在认同农民(工)的能力之前,就剥夺了他们的机会。他们歧视农民,却忘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根。这对得起农民吗?有的人成了城市人,父母还在乡村种田,就瞧不起农民,并欺压农民的人,这种人最是忘恩负义的人。

    这个评论家还真说得透彻,据说还是从余河县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杜秀青心里想,是啊,今后自己不管做多大的官,都不能做对不起农民的事,更不能忘恩负义……

    梁晓素和小夏也停了下来,她们不知道杜秀青站在这里看什么,她那么定定地看着远处那位犁田的农民,一定又在想什么吧……

    杜秀青眨了眨眼睛,眼前的视线清晰了。她看到犁田的农民已经犁完了这块田地,正在把牛往田埂上赶,把牛放在沟里吃草后,他取下头上的斗笠,自顾自地从口袋里掏出烟来,就那么坐在田埂上,默默地抽起了烟,这样的画面,真的像一尊雕塑。

    杜秀青把车子停好,往下面的田埂上走了过去。

    田埂上很湿,杂草丛生,踩上去软软的,还有水溢满鞋面。

    她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老农的身边,看着雕塑一样的老伯,脸上的神情那么刚毅,看不出悲喜。这张古铜色的脸,饱含了岁月的沧桑,就连皱纹,都是那么刚毅。杜秀青蹲了下来,说:“老伯,这么早就犁田啊!”

    老伯正在陶醉地抽烟,压根没看到她下来。她这么一问,他转过头,看了看这位年轻的女人,容貌姣好,穿着得体,气质文雅,不像是农村种地的啊,怎么问起这事儿来了?

    “早点犁地,早点沤肥,要想田地里出金子,就得把田地当金子伺候啊!”老伯边抽烟边说,眼睛还是一直看着远处。

    “老伯,这么凉的天气,您怎么不穿雨鞋就下地啊,这样身子受得了吗?”杜秀青心疼地问道。

    “呵呵,孩子,你是城里人吧?我们乡下人,命贱,哪有那么多讲究啊!”老伯转过脸,看了看身边的杜秀青,笑了笑说。

    老伯的话让杜秀青听了心里很难受,是啊,乡下人,总是这样看自己,命贱!好像城里人就比自己的命高贵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被这样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活生生给割裂出来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能消除城乡差别就好了!

    “老伯,您家里有几亩地啊?要这么早就开始犁田?”杜秀青问道。

    “田也不多,可就是我一个孤老头子在耕种,所以要早动手。再说,现在是农闲的时候,正好可以慢慢干,不着急。”老伯说道。

    “老伯,您的孩子都不在家吗?”

    “唉,都在家守着这几亩薄田哪有饭吃啊?都出去打工了,几个孙子孙女留在家里读书!难啊!”老伯叹了口气说,“去年开始还好些,往年就更难了!”

    杜秀青不知道老伯说的什么意思,怎么往年更难?去年好些?

    “去年的收成好些了?”杜秀青问道。

    “是,去年没有涨大水,田地没被淹,收成比往年好些。还有啊,去年我们镇里来了一位好书记,给我们重新核算了农业税和乡村提留,每亩地少交上百块钱哪,我们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真得感谢这位好书记啊,听说还是个女的,真是有本事!”老伯的脸上掠过那么一丝的佩服,依旧看着远处说。

    听到老伯的这句话,杜秀青心里陡然一阵激动,没想到自己所实行的这个改革,还真是得民心的,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杜秀青是不敢相信,老百姓对重新核算农业税和乡村提留有这么大的反应。就是一年区区几百块钱,可是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是吗?您没见过这位书记吗?”杜秀青笑着问道。

    “没有,我一个老百姓,怎么能见到书记呢?!”老伯笑着说,“他们是当官的,我们是种地的,不一样啊。他们只要当好官,多为我们种地的着想,我就高兴了,我们也只要好好种地,把粮食交上去就好了。见不见书记,没有任何关系。”

    “老伯,您家里现在的生活还挺好的吧?”杜秀青问道。

    “唉,好不好,有饭吃,孩子有学上,吃饱穿暖就行了。平安健康比什么都好!”老伯依旧抽着烟说。

    好淡定的老伯啊!杜秀青心里感慨道,一辈子就这么平凡地守候在地里,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没有任何杂念,勤劳伺候着自己的土地,踏实地过着自己的一辈子。这就是中国很多老百姓的共同之处。

    nbsp

    ;其实,这些被很多干部称作刁民的群体,就是这么简单的生存诉求,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锦衣玉食,只求安稳太平,丰衣足食。那些常年上访的农户,绝大部分是被逼无奈,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或者对当地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才会千里迢迢,离乡背井去省城去北京上访。但凡能问题能得到解决的农户,都不会选择这条路,没有人愿意当刁民。

    天空中不知不觉又飘起了细雨,杜秀青的头发上落下了细细的雨丝。老伯站起来,带上斗笠,说:“孩子,回去吧,下雨了。我还要接着犁地,犁完旁边这块地,我也回去。”

    杜秀青站起了身,看着老伯弯腰牵起牛绳,扛着犁往另一块的田地走去。那赤着的双脚,就那么结结实实地踩在泥泞的田埂上,每一脚都印出了一个深深的脚印。

    看着这些清晰的脚印,杜秀青心里再次五味杂陈。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多少人就是这样,一辈子在田埂上,在泥地里,印出自己的脚印。他们的脚印,被自己犁去,被雨水冲去,被白雪覆去,被泥沙埋去,终究没能留下一点印记,就那么无声无息,消失在岁月的尘埃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足迹,坚实地丈量着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为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他们处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是这个国家的基石,处庙堂之高的人,要是忘记了甚至是抛弃了这些勤劳朴实的人,那就是失去了这个国家的根基,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稳定,失去了一个国家最根本也是最宝贵的东西!

    看着老伯的背影,杜秀青的心潮难以平静。她再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作为一个镇党委书记,能为这他们做的,其实也是相当有限……

    “杜书记,我们走吧,下雨了!”一直站在她身后的梁晓素说道。

    “好,我们回去。”杜秀青说道。

    她转过身,往马路上走去。田埂上照样留下了她穿着皮鞋的脚印。

    骑上车子往回走,一路上依旧是细雨霏霏。杜秀青没有带伞,就这么迎着细雨往回赶。雨看上去不大,可是一路下来,三个人也全身都是雨水,湿淋淋的。

    细雨不惹眼,但照样能让你浑身湿透,受寒着凉。回到房间里,杜秀青立马用热水冲了一杯板蓝根,以防感冒。

    今天的自行车之旅,还真带给她不小的收获。她决定,以后要经常这样骑车下田地,站在田埂地头和农民们聊聊天,话话家常,她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只是杜秀青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她的这辆自行车,又给她带来了意外的风云。

    那是一个午后,杜秀青无意中拿起一张《信江日报》,随意地翻着,浏览了一下新闻,她翻到第二页副刊,一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了她:《书记的自行车》。

    她仔细地阅读了起来,天!居然是写她自己的!署名是邓年荣。

    她不知道邓年荣什么时候来到了平安镇,知道了她骑车下乡的事情。这件事,除了平安镇的干部们,没有其他人知道啊?她把文章全部看完了,不得不佩服邓年荣的文笔,没想到邓年荣写新闻的人,还能把散文写得这么美。这么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在邓年荣的笔下,变得那么抒情写意唯美,仿佛邓年荣就是那个骑车下乡体验生活的人!呵呵,真是有意思啊,文人的妙笔生花,杜秀青再次有了强烈的感受。更让杜秀青没有想到的这篇纪实性散文,《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予以转载。

    黄钟明也看到了这篇散文。杜秀青并没有跟他说过她骑车下田间地头的事儿,从这篇优美的散文里,黄钟明仿佛看到了娇小的杜秀青,骑着车子在公路上的样子,仿佛看到了他怀里的那个小女人,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们唠家常的样子……他没有想到,他的小魔女真的有这样的百姓情怀,能真正沉下去做一些工作,还能放下身段姿态去田间地头和农民对话。这似乎是大领导才会做的事情。往往生活在基层的官员,恰恰不愿意真正走进老百姓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杜秀青的这一做法,让黄钟明再次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她的才华和智慧,这个女人,她胸怀的理想,她悲悯的情怀,一定能让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