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领主游戏[基建种田] > 第31章 35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book.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第二天起来, 陆瑶就到上次取样的几处继续挖了泥出来做实验。

    已经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陆瑶主要挖的就是距离河床半米处二十厘米以下的土,以及距离河床一米处, 十厘米以下的土了。

    剩余几个样品采集点她也挖了土, 但是这次只是简单捏成了小碗盖或者小杯子的样子, 用来实验采样点的土是否具有可烧制性,并用来测试烧制的时长。

    用来捏制瓦罐的土, 她用的都是上次成功烧出碗的那三个采样点的土。

    当然,五号采样点是否就是烧制成功却因为捏制不均匀碎掉的那一个碗的样品土来源, 陆瑶仍然不敢太确定,所以这次用的最多的, 还是距离地表二十厘米左右的土。

    考虑到是做比较大的陶罐,陆瑶没敢真的按照小孩玩泥巴一样捏泥巴把泥团捏成碗状, 而是老老实实按照陶艺课上老师教过的手法, 先把泥团搓成粗细大概一致的泥条, 再一圈一圈盘成瓦罐状。

    这样做瓦罐过程比较繁琐,但是盘出来的瓦罐, 罐壁的薄厚更均一,形状也更稳定。

    陆瑶还记得, 自己上一次烧碗失败的原因里,很大一个就是她捏的碗薄厚不匀, 这才导致被烧制的碗胚在烧制过程中大量失败, 连本应是质量最好的一个碗, 也因为她把一侧的碗壁捏得过于薄厚不均, 而惨遭失败。

    所以这次陆瑶吸取了教训, 决定严格把关自己捏制的粗胚质量, 绝不让自己的陶器因为捏得不好而胎死腹中。

    当然, 其实正常做陶器,人们都会用到专门的会旋转的底盘,一边转一边给粗胚塑形,这样做出来的陶器不但薄厚均一,而且形状圆润,很容易就可以变成好看的陶艺制品,陆瑶以前在课上也是用的这种装备。

    可惜陆瑶现在在荒岛上,让她自己做一个这种会自己转的地盘绝不可能,而让她花钱去买……小气鬼陆瑶表示绝!不!可!能!门都没有!想都不要想!

    所以她还是乖乖捏泥条一圈一圈盘便便,呸,盘瓦罐吧。

    陆瑶做这种瓦罐的经验不多,所以最终做出来的瓦罐虽然已经满足了瓦罐壁的厚度大概一致的问题,但是看起来还是歪歪扭扭的,而且表面凹凸不平,一条一条泥条盘在一起留下的痕迹怎么抹都抹不平。

    但是不管怎么样,大体上还过得去的一个个瓦罐就这么做好了。

    这次陆瑶一共做了六个陶罐,知道自己的技术还处于初级水平,她并不急着大量烧制,一点点改进烧制出更好的陶罐,才是她想要的,目前,她只要先一点点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

    做好了瓦罐之后陆瑶把这些瓦罐都照例放进了阴凉地方等风干,自己则是盯着上次草草做好的泥窑起了心思。

    上次做泥窑的时候做得匆忙,她满心的注意力都在做好的粗胚上,对用来烧陶器的窑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等第一批陶器烧好出来后的这两天里,她一直在反复思考提高自己的陶器质量的法子,这里面除了陶瓷的粗胚要做得更科学合理,符合热力学结构,另一个能改进的地方,陆瑶意识到,是在她的烧窑上。

    众所周知,陶瓷就是将土放在高温下进行烧制,让制作陶瓷的土在高温下进行特殊的物理化学反应改变其土壤性质的一个过程。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定义,主要涉及到两样东西,一是用来反应的主体材料,也就是做陶器的土;另一个,是反应的客观条件,也就是温度和湿度等。

    据陆瑶所知,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最大的区别是在温度上,虽然具体要多少温度她并不清楚,但是毫无疑问,烧制过程中的温度越高,成就的陶瓷成品的质量也会随之更高。

    人类文明从远古到现代,从蛮荒时代到文明时代,进步的不只是思想文化,更卓越显著的代表是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的许多道德我们现在仍然不一定能超越的,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比,就大有进步,大不相同了。

    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样技术,大约就是人们对最高温度的控制能力了。

    从陶器到瓷器,是一次摆脱蒙昧跨入文明的进步,从青铜到铁器的进步,代表着人们告别奴隶制的商朝迈入封建地主制初显的春秋战国,而青花瓷的出现,又昭示着一个新的文明盛况。

    陆瑶确信游戏系统在以文明制品的制作难度和文明高度来衡量物品的价值,由此,她也决心,不仅仅是要做出满足生活要求的陶器,她心中有更大的野望。

    明明已经站立在五千年文明盛景的顶端,所知所习皆是数千年文明总结出的最大精华,在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不能展开野望,试图将自己的技术攀制自己所能达到的巅峰呢?

    汉朝的人们就已经能烧出来远播西方震撼罗马帝国的瓷器,她为什么不行!

    陆瑶蹲在泥窑面前,将自己面前的一片地抹平了,拿着树枝开始写写画画。

    要提高窑内的温度,一个是增大柴火的燃烧程度,另一个是减少散热。

    减少散热先不说,光是燃烧,陆瑶能想到的,燃烧的必要条件,一是氧气,而是引燃,三是燃烧物。

    作为燃烧物的柴火的质量提高,陆瑶已经放在计划书上了,为了接下来这个冬天研究烧陶瓷的事,她必定还得再准备大量高质量的柴火,等这里弄好她就会进林子砍新的质量好的木头回来做柴火。

    陆瑶现在要改变烧窑的构造,目的是为了增大燃烧过程的氧气含量,让木柴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陆瑶时而蹲在地上写写画画,时而站起来绕着自己之前做的泥窑绕圈子,还时而把手伸进泥窑里摸索,摆弄了大半个上午,终于设计出了新的烧窑。

    这次的烧窑陆瑶主要改进的是烟囱和放柴火的地方两个部位,参照的原理则是她以前在农村使用过的农家灶。

    在原窑上改动太麻烦,河边有的是泥,陆瑶干脆重新捏了一个。

    这一次,陆瑶使用的是前后口的结构,面包状的泥窑,在前面直接留出一个口,用来递放柴火和粗胚;后面则留一个稍稍高出地面的小口子,贴着口子用泥捏出一个长长的烟道口,用来排放烟气。

    其次,陆瑶在建造泥窑的过程中特别分配了窑内的空间布局,学习农家灶的结构,将入口部分设计成放柴火的地方,下面挖出一个洞通向外面,便于柴火烧成灰后及时落入下方,不影响上方的柴火燃烧,同时增加了柴火在下方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而窑内的中后方才是放置做好的陶瓷粗胚的地方,这一部分陆瑶修得比烧火出稍高,这也是模仿了农家灶。

    在陆瑶印象里,她老家的农家灶有一个很特殊的结构,叫一口两眼,即一个放柴火的灶口,上面会修两个放锅的灶眼,第二个灶眼比第一个稍高,中间连通处也比较高,柴火只在第一个灶眼内燃烧,但是火焰尾巴却能自动燎进第二个灶眼,将热量带入第二个灶眼。

    陆瑶仔细回忆了记忆中灶内火焰的走向,发现这种密闭空间里的火焰的热量有往上走的趋势,所以特意加高了烧制区的高度。

    虽然她并不确定这样是否能建功,但是农家灶是经过几千年实用检验的,按照它的结构来,总不会出什么大错。

    最后一件改动,也说不上改动吧,陆瑶这次将窑建得比上次的更大,窑壁的厚度也更厚,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让窑更好地升温。

    等建完烧窑的泥胚,陆瑶忽然发现,自己少了个东西——放在接灰的洞上,用来放柴火的隔板。

    没有这玩意儿,她的柴火没地方放啊!

    农家灶的隔板是水泥做的,但是陆瑶可不会做水泥,所以她只能用泥自己烧一个陶隔板。

    陆瑶笑哭完毕,又庆幸还好自己发现得早,赶紧急匆匆做了个泥制的隔板,和陶罐放到一起,等待风干之后烧成陶隔板。

    修建完新的烧窑,陆瑶照例等了两天,等泥窑和陶罐粗胚风干。

    这期间,陆瑶赶在最后的时间里,再次进入了丛林。

    她有意在丛林中找一些看起来含油量较高,密度也较高的树木,这样的树木不仅耐烧,而且火力很大,她知道的树中,有一种能流出树脂的油松,含油量就很高,常常被乡下老百姓砍来做引火柴。

    她记得自己之前在林子找蘑菇的时候,是看到过几棵老油松的,她打算去砍两棵回来。

    另外就是大量搜集其他的质量比较好的柴火了。

    现在有了随身空间,陆瑶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在外面捡了柴火砍了树带不回去了。

    为了方便自己捡柴火,陆瑶在反复再三权衡过后,忍着肉痛,再次购买了一个一立方米的随身空间,这样,陆瑶的随身空间大小就变成了两立方米。

    两立方米的空间,已经足够陆瑶来回搬运大量柴火了。

    除了在林子里砍的树木,陆瑶还在竹林里砍了许多竹子带回家里晾干。

    竹子虽然不比其他的柴火耐烧,却因为其中空的结构和良好的密度,和氧气接触面积很大,烧起来很剧烈,火很大。

    除了添柴要勤快之外,几乎没什么缺点了。

    陆瑶觉得这些竹子可以在自己闲着没事干的时候,用一用也无妨,只要自己填柴填得够勤,就不会影响火力。

    两天的搜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陆瑶把自己的屋子周围变成了柴火的海洋,到处都是砍好等待晾干的柴火竹子,和柴房里堆成了小山的干柴。

    陆瑶带着新的柴火再次来到河边,她放在林荫里风干的陶罐已经干了,陆瑶将自己做的隔板放进泥窑里,然后在泥窑里起了一把大火将泥窑烧干,再扒开窑里的灰,里面的隔板已经烧得很硬了。

    只是用来做隔板放放柴火,陆瑶对它的要求并不高,烧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想要它变得更硬,大可以在以后的烧火过程中自然完成。

    陆瑶直接把隔板扒出来,正放到自己挖出来的那个洞上方,又把洞的出口掏干净,点起火,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烧制。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