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七零致富路上狂奔 > 99、晋江独家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book.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元旦”过后, 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中科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田小苗抚着胸口,心咚咚直跳。

    这是科技领域的最高学府,汇集的都是顶尖人才。建国以来, 国家对科技很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科学院,吸纳各种科技人才。

    不同于以往, 新中国朝气蓬勃,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海外有志之士纷纷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国家也尽可能地提供优厚条件, 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这很了不起,即便国家很贫穷,依然制定了相关政策。

    经过五年的发展,中科院颇具规模。

    在去年五月, 设立了四个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任命了二百多名学部委员。(注1)

    这是科技发展的领头人。

    这些聪明的大脑聚集在一起, 把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制定出来了,很宏伟, 也很远大。后续的一系列成就,都跟这个有关。

    多少年后回顾起来,让人起敬。

    这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田小苗有了想法, 要像后世那样考个研究生。

    这一回不学文科,学理科。

    可她这个脑袋瓜子学理科行吗?

    田小苗觉得是一种挑战。

    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一定能成功的。

    新年新气象, 捷报不断传来。

    先是津门重镇,宣布本市的私营商业已全部过渡为公私合营。接着是京城宣布,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敲锣打鼓、开庆祝大会、发喜报, 洋溢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注2)

    这是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

    报纸上、广播里一通宣传,给全国各地做了榜样。

    沪上也不甘落后,在一月下旬宣布,全市私营工商业已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注3)

    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努力?唯有亲身经历过才晓得。

    作为分局负责人,田大旺稍稍松了口气。

    分局辖区内,大大小小的私营工商户不少,改造任务很重。经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终于没拖后腿。

    提交了总结报告,田大旺好好地过了一个星期天。

    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一只褪好的大公鸡,提搂着回来。孙梅英做鸡很拿手,把老家捎来的山菌、蘑菇泡发了,连鸡块带菌子,炖了一大锅。搁在公共厨房,谁家吃什么都晓得。可星期天家家户户都在改善生活,不太明显。

    鸡肉炖好了,香喷喷的,老远就闻到了。

    孙梅英给老何家送过去一碗。其余的,就盛在饭盆里,端到楼上。

    红烧鸡块,连汤汁一起浇在白米饭上,拌一拌,甭提多好吃了。

    田小苗和五一吃得头也不抬。

    三子快两岁了,乳牙长出来了,也尝了尝肉味儿。

    吃罢午饭,一家人顾不上休息,就去了公园。

    田大旺驮着三子,一溜小跑。

    孙梅英扯着五一,跟在后面。

    田小苗背着水壶、提着篮子,像个勤务员。

    太阳很大,暖洋洋的。

    田大旺找了一张长椅,跟梅英坐下来。

    五一和三子在草地上奔跑,穿得圆滚滚的,像两个小皮球。

    小苗在一旁看着,晒着太阳。

    田大旺瞅着娃娃们,突然说道:“梅英,咱们回老家过年,好不好?”

    “好。”孙梅英点点头。

    自打出来,还没回过家乡呢。以前是没时间,再加上经济紧张,舍不得花钱。现在条件好了,路费不成问题,是该回去看看了。

    田小苗也想起了家乡。

    五一和三子没回过老家,不晓得农村生活,也不会说方言,对老家毫无概念。

    转眼,学校放了寒假。

    田小苗窝在家里,很少出门。

    这时候,《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了,还提倡讲普通话。

    田小苗又当起了小老师。

    她教梅英认简化字,说普通话,还捎带着沪上方言。毕竟,本地人都说方言,在粮店工作一定要听得懂。

    孙梅英对简化字很感兴趣,笔画少,好认好记,学起来没那么吃力。

    “小苗,这简化字早一点颁布就好了……”

    田小苗心说,文字是传统,有着很深的寓意。可站在大众的角度,简化了文字有利于扫盲。

    这天,冬子和梅子来玩,三个娃娃又聚在了一起。

    冬子忍不住问道:“小苗,你要回老家啊?”

    “嗯。”田小苗点点头。

    “小苗,我也想回老家……”

    这些日子,三个娃娃接触得少了,可情谊在那里摆着,还是很亲近。

    到了腊月二十七,田大旺一家登上了火车。

    他和梅英请了探亲假,有十天时间。行李一大包,装的都是糖果、香烟、点心。现在买粮食要粮票,可买糕点不要,价钱虽然贵一点,但可以随便买,不限量。

    跟来的时候不同,火车的速度快了不少。

    第二天到了省城,就搭乘班车赶到县里。

    到地方时,天刚摸黑。

    田大旺一路打听着,找到县武装部。

    江文松还未下班,听到有人找,赶紧迎出来。

    “您是……”

    廊下亮着灯,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军用棉大衣,戴着棉帽子,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的。

    “江同志,我是梅英……”

    孙梅英摘下棉帽子,露出了一头短发。

    “是大姐啊!” 江文松很惊喜。

    “江同志,这是田大旺……”

    江文松上前一步,握住田大旺的手。

    “大旺同志,你可回来了!”

    田大旺第一次见到江文松。

    可从梅英和小苗的嘴里,已经听了无数遍。这些年,他们两家保持着通信联络,逢年过节都要问候一番。

    江文松给安排了招待所。

    “大姐,先住下,一会儿去食堂吃饭”

    余晓华也带着娃娃们赶过来了。

    她穿着风雪大衣,系着红围巾,还是过去的模样。看到孙梅英,就紧走几步,颤着嗓音喊着:“梅英姐……”

    “妹子……”孙梅英也红了眼眶。

    她和余晓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好一会儿才分开。

    田小苗也很激动。

    那些日子有多艰苦?若不是江队长和余教员帮忙,恐怕没那么顺利吧?

    余晓华瞅瞅三个娃娃,只认得小苗。小苗戴着红绒线帽子,裹着红围巾,依稀有着儿时的样子。

    “看看小苗都长这么高了?”

    “余阿姨……”

    田小苗抿着嘴,甜甜一笑。

    过了年,她就满十二周岁了,个子长高了,下巴也尖了,昔日的圆圆脸变成了鹅蛋型,只有那双眼睛晶莹剔透,跟小时候一样。

    “来来来,都认识一下。”

    江文松招呼着娃娃们。

    江援朝、江建华、江拥军站成一溜,齐声喊着:“田叔叔好,孙阿姨好!”

    田小苗瞅瞅。

    江队长和余教员生了仨,刚刚好。

    在县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回到镇子上。

    这是江文松安排的吉普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田大旺把柳进原备的年礼送到柳老汉的铺子上,就叫了一辆驴车往家赶。

    五一头一回坐驴车,看到车把式甩着鞭子吆喝着,兴奋得不得了。

    三子也从小被子里露出头来,跟着“得得得”地嗷嗷着。

    到村子时,正好是中午。

    一家五口下了车,村里就轰动了。

    “大旺回来了……”

    “那是小苗的娘,都认不出来了……”

    田大旺和孙梅英被乡亲们包围着,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大旺兄弟,你可回来了!”

    田秋山穿着一身土黄布军服。这是孙梅英寄回来的,特地送了一套给他。

    田老汉也穿着一身,腰杆挺起来了,很精神。

    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是如此,说村里羡慕得不得了。

    大旺回来了,袁氏乐颠颠的,头昂到天上去了。

    吕秀蓉和许凤莲跟在后面,满脸笑容。杠子也来了,看到小苗,腼腆地笑着。跟小时候的调皮劲儿,截然不同。

    回到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棵柿子树上,还挂着几个冻柿子,红彤彤的。

    “梅英,这就是咱们的家?”

    田大旺第一次踏进小院。分家之前,他就跟着部队走了,只是从梅英的描述中,想象着家的样子。

    “大旺,快进屋……”

    孙梅英不由得红了眼圈。

    来说话的,一拨又一拨。

    相比起过去,日子好过多了。山地不好耕种,几户人家搭伙儿搞起了互助组,一起养牲口拉车犁地,效率提高了不少。村里还组织了打猎队,采药队,果蔬队,相互协作,收益还不错。

    家乡变化很大,田小苗抱着三子静静地听着。

    孙梅英顾不上休息,就跟吕秀蓉进了灶屋。老家的规矩在那里摆着,家务活儿是女人的,男人们是不沾手的,她不能头一天回来就现了原形。

    袁氏见了,满意地点点头。

    许凤莲找了个借口,早早地回了自家院落。

    乡亲们散去了,饭菜端上来了。

    “大旺兄弟,你们哥几个好好聊……”

    吕秀蓉用围裙擦着手,说着客套话儿。

    田大旺跟田老汉、还有两个哥哥盘腿坐在炕上。孙梅英把带来的白酒打开,冲着大旺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别喝酒,省得醉了。

    田大旺自然明白。

    这些年,他滴酒不沾。不然,会误事的。

    袁氏坐在西间,等着吕秀蓉摆上饭菜。

    “大旺家的,都吃吧!”

    孙梅英带着娃娃们上了炕,吕秀蓉在一旁作陪。五一和三子盘腿儿坐着,屁股底下热乎乎的,很稀罕。

    “姐姐,热的。”五一用小手拍拍土炕。

    “五一,这是火炕。”

    田小苗喜欢火炕。老家这边冬天虽然冷,可把炕烧起来,就不觉得了。一个冬天下来,比沪上好过多了。

    吃罢午饭,田春华也过来说说话儿。

    她还是妇女队长,嫁给了本村的小伙子,跟前有两个娃娃了。她也穿着土黄布军装,这是孙梅英送的,可爱惜了。

    村里过年很热闹。

    五一开心得不得了,不是去院子里疯跑,就是在炕上翻跟头。

    在家里住了几天。

    孙梅英和田大旺走了亲戚,去老丈人家探望。

    返程的日子就到了。

    山货备了两大篓子,还有一大包柿饼子。这是院里的老柿树结的,袁氏晒了柿饼子,没舍得卖,专门给他们留着。

    田大旺按照小苗的提示,关起门来说话。

    “爹,咱在初级社呆着,多攒点粮食,高级社能不入就别入……”

    “大旺,爹明白,俺看那高级社啊,玄乎……”

    “爹,这话可不能往外说,跟娘也不要提,娘的嘴碎,存不住话儿……”

    田大旺叮嘱着。

    小苗跟他说:“山区地薄,主粮肯定不够吃。加入高级社之后,吃大锅饭,没个计划,浪费严重,弄得最后缺粮,苦的是老百姓……”

    问题有这么严重?田大旺不敢相信。

    可小苗的预测一向很准,提前做准备很有必要。

    初四一大早,田大旺一家搭乘驴车往镇子上赶。

    柳老汉备了土特产,让捎到沪上。

    到了县里,田大旺找到江文松。

    江文松提过县里招工的事儿,他想问问能不能给大哥、二哥安排一下。

    “行,这事儿我留意着。”江文松点点头。

    能给家里办点事儿,田大旺觉得好受了一些。这些年在外面奔波,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对老家照顾不到,很愧疚。

    这也是小苗提醒的。

    田小苗心知,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招工进城是个机会。

    她对老家的亲戚,感情很复杂。可过去的都过去了,能帮上一把就帮一把,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毕竟,大旺同志是从山村走出来的,若是老家遇到困难,不会不管的。

    作者有话要说:  捉虫~

    ======

    注1: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建国初期中科院设立学部委的相关资料。

    注2: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建国初期公私合营的相关资料。

    注3: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建国初期公私合营的相关资料。

    =====

    今天赶榜,还要更一章,会比较晚,不用等~

    _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